因此,中国未能参与主流碳市场的竞争,也未取得国际碳市场的话语权的现状,亟须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的高度重视。
(三)各地环境交易所举步维艰
虽然国内以能源交易所和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遍地开花”,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但是当前中国各地的环境交易所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即各排放交易所的交易量稀少,亏损较大。自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排放权交易所建立以来,所进行的排放权交易屈指可数。同时,各个排放权交易所采取的标准不统一,仍未形成一个国内统一的,且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排放权交易标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北京环境交易所提出了中国参与制定的首个自愿型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但是“熊猫”标准仅仅在北京环境交易所适用,并没有被国内大多数区域和其他国家所广泛接受。由于目前国内碳交易所的交易量较小,市场发展前景不明朗,亏损严重。因此,对于这些环境交易所的建立和存在出现了较大争议:各地环境排放权交易所的建立究竟是为了促进中国碳交易制度的发展,抑或只是一种跟风现象,反而会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中国碳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中国碳交易依然处于交易市场的初级阶段,虽然拥有政府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审批管理,但是整体上中国在碳市场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参与碳交易的公司和企业仍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没有统一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在碳交易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