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心雕龙》——“知音”欣赏论
“知音其难”是《知音》篇第一句:“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这一句一泻而下,似乎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纪昀评:“‘难’字为一篇之骨。”这是有体会之言。“知音难”“知文难”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感叹。《吕氏春秋》中所讲的伯牙鼓琴,钟子期为知音的故事,就是古来强调的无论是品人还是品文,要达到“知音”是很难的。刘勰谈知音难,不但因为古籍都谈到此点,更有他切身的体会。根据《梁书》记载,刘勰自写了《文心雕龙》,“自重其文”,害怕没有知音,而不能流传下去。他不得已求助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刘勰求见沈约的情形令人心酸:他背着竹简所写的四万余字的沉甸甸的书稿,等待沈约的车出来,就把车拦住,求见沈约。从中可想见刘勰卑躬屈膝的样子。沈约伸手取来,回家一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把《文心雕龙》放在书案上,随时翻阅。《文心雕龙》终于有了第一位知音——沈约。刘勰也许有感于此,他的鉴赏论提出的第一论点就是“知音其难”“文情难鉴”。但刘勰在提出第一个论点之后,又提出第二个论点,即“知音”不难,“文情”可鉴,所谓“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一方面是文情难鉴,可另一方面又是文情可鉴,这就提出了一个悖论。如何来解决这个悖论呢?这就是刘勰《知音》篇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刘勰怎样来解决这个悖论呢?“披文入情”或“觇文见心”就是刘勰本篇提出的解决文学鉴赏悖论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