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尽管作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地,但安禄山对河北的控制力并不全面和稳固。名为安氏统内的燕南,不仅在叛乱初期始终反覆于朝叛两方之间,还戏剧性地成了帝国版图内地方勤王势力最活跃的区域。安禄山对其统内控制效力的不同,缘于叛乱前就早已形成的河北军政结构。即自武后、玄宗时代起,河北逐渐形成了以边州军镇为第一道防线,燕南团结营为第二道防线,幽、营境内云集着蕃部聚居的羁縻州的军事格局。继承这一格局的安禄山,很自然地将这一军事构造运用到他的叛乱军团中。即他以羁縻州的蕃将与蕃族部落为核心,以边州的士兵为主干发动叛乱,而并不被其特别重视的燕南团结兵,则成了勤王一方可资利用的力量。
当叛乱初期受安禄山委派与朔方军争夺河北的史思明,最终在至德元载(756)底扫清了燕南的勤王势力后,作为叛军核心的蕃部与旧将问题开始成为叛军集团的主要矛盾。京陕西败和洛阳失守后的安庆绪无力阻止部落的离散和旧将的归降,其集团也在相州之役后被史思明吞并。与诸将等夷的史思明则通过称帝建制、制礼作乐等手段来实现其树立权威与统一叛军的目的。这些手段与其罢免蕃将并离析部众、培植亲信与分藩河北等措施相配合,可能得到过支持他的汉人集团的鼓励与推动。但是,随着史思明此后的被杀,以及因之而起的蓟门内乱,叛军的新领袖史朝义无法再对他的河北将领实施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