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者”源于表自指的指代词“者”。“者”本是一个指称标记,功能是名词化,由于常位于前一小句末,随着指代义的弱化(bleaching),表提顿和话语标记功能凸显。这一过程大致开始于战国初,在战国中后期语气词“者”得以形成,表停顿,同时兼作话题标记;当时的范式句是“……者,……也”。汉以来,随着系词“是”的出现,“……者,……也”句式逐渐萎缩。
“者”字起初并没有假设语气,中古时带“者”的假设句增多并逐渐成为一种范式句,“者”字慢慢沾染上假设语气,具有了表假设的功能,与之同时表停顿语气的“者”还大量存在。“者”字沾染上假设语气,有深刻的认知动因。已有的跨语言研究的事实证明,话题标记和假设语气词往往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假设条件句的前一分句往往就是话题。约翰·海曼(John Haiman)于1978年撰写《条件句就是话题》(Conditionals are Topics)[16]一文,对这种同一性作了跨语言分析,J.K.古德尔(Jeanette K.Gundel)也从语言共性的角度揭示了话题标记经常同时用作条件句和关系从句特征的情况[17]。徐烈炯、刘丹青也指出在上海话中,所有提顿词都能用在表示假设条件的分句中[18]。江蓝生的一段话虽然是分析“的话”的,但是对“者”的解释也同样适用:“话题标记与假设助词向来是通用的,话题是预设的说明对象,而假设是以一个虚拟的条件为话题,二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这便是最初为话题标记的‘的话’扩展应用到假设分句的根本原因。无论话题小句还是假设分句,其后都有语气停顿,所以‘的话’与表停顿的语气词也有同质通用关系。”[19]“者”表停顿、假设、兼作话题标记正是这一同一性作用的结果;汉语史上“也”“时”“後”“的话”“呵”等同时具有上述各种功能也都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