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尚未工作的青少年因贫穷而自卑、委屈,为自己是生活困难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他们表面上显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很脆弱、很自卑。他们往往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粟复是上海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家,父母靠饲养家畜维持生计,并供养他读书。粟复说:“很难能赚上多少,鸡蛋一斤也就两块多,顾客还要压价。”高中时代他一直深感自卑,“我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是农民,在人面前都说自己从城市来的。有段时间,我甚至仇视我的家庭。”他为了和同学们一样,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铤而走险,去学校的机房偷盗;看到学校旁边富人的别墅,半夜爬墙出去砸烂人家的窗子。两个案件过后,他就被学校开除了。
很多生活困难的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甚至产生仇视财富、仇恨社会的心理。这种心理使这些同学无心读书,厌倦大学生活,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及社会稳定。他们喜欢把自己伪装得很强大,不让别人看不起,用一个空虚的套子将孱弱的内心包装得不留缝隙;看到富人,一脸的不屑,背后却想着凭什么他们就有那样的生活,而自己却要在底层摸爬滚打。其实他们非常想逃脱现状,像有钱人那样衣食无忧,走起路来闲庭信步,站在人群中就是绝对的主角;但又不许别人比他们有钱,大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风范”。于是也就有了非得把富人砸个稀巴烂,让他们回到初级阶段的想法,最少也要让他们知道不该过得比他舒服,非得这样他才感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