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民:心情如同坐上过山车高清手机在线观看
2024-10-09 16:33:38
主演:Joseph  更多...
类型: realtime 
地区:中国 
立即播放
blibli
第1集
被按摩的人妻 暖暖爱免费观 儿媳的爱 免费观看高清 国精产品视频 电影在线观看
《新股民:心情如同坐上过山车高清手机在线观看》 演员表
  • Joseph
    Joseph
  • Joseph
    Joseph
剧情简介

     投资读心术 (一)| 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你的投资收益
     最大的投资错误不是来自信息因素或分析因素,而是来自心理因素。
     ——霍华德·马克斯
     理性开展基金投资,长期业绩稳定良好的基金宜长期持有,中长期业绩持续不佳的基金可考虑调整优化。
     但是,我们常会观察到一个现象:一些投资者曾参与过不少基金,可最终被留在账户里长期持有的,反而更多是长期业绩不佳的基金。
     询问可知,那些业绩持续稳定良好的基金,因为“赚钱了”或者“收益不错”,早已被“优先”赎回,而恰恰是长期业绩不佳的基金,因为“亏钱了”或者“收益没达预期”被留下持有。长期来看,配置这类基金,可能并不利于提升投资回报。
     “赎回业绩好的,留下业绩不佳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偏差被称为“赎回异象”。在投资领域,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心理、情绪因素会左右决策判断,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我们的投资行为。
     心理因素无法用数字表达,但会影响投资收益
     大家在教科书上读到的经典理论、方法中,会设定一个“完美”的前提假设:即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例如,大家会遵从于“客观精准”的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在现实中,投资者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完全符合上述“理性”假设。我们经常可在基金投资者中看到以下典型的行为:
     浮盈的时候,兴奋乐观,恨不得每小时都想看一眼账户上的数字,也会更频繁地参与申购;
     浮亏的时候,沮丧悲观,直接“躺平”,长期不想打开账户,几乎快要忘记登录密码;
     赎回基金的唯一理由是净值下跌了;
     亏损100元带来的忧愁和焦虑,远大于盈利100元带来的喜悦;
     前期浮亏的基金,单位净值刚回到1元,就立刻赎回;而如果净值尚在1元以下,就“永远坚守”;
     眼看曾经持有过的基金净值涨到1.9元了,但此前急着“落袋为安”,净值1.05元就撤了,如今无比后悔,而也正因十分后悔,就永远也不想碰这只基金。
     ……
     这些行为无法用数字来表达,却真实存在。相对于“冰冷”的数字、曲线、图表,投资者则是主观的、感性的,情绪和心理波动在投资旅程中如影随形,却易被忽视。心理偏差、非理性行为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噪音,打乱投资节奏,侵蚀投资回报。
     这也许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掌握了高深理论框架、精通于复杂数学模型的投资者,也可能会收益寥寥,甚至折戟沉沙。除了市场先生的“脾气”不易琢磨外,其自身存在的那些难以精准度量、预测和把控的心理因素,也常是导致投资回报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读懂自己是明白投基的“必修课”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还发现,相对于认识了解一只基金产品,正确认识了解自己的难度或许更大。投资者往往很难真正客观地认清自己的心理弱点,克服行为偏差。因此,投资实践中,即便是很聪明或专业的投资者也难免会受到这些心理因素的干扰。
     不过,也无需为此感到困惑迷茫,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学者们,已对投资中常见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梳理总结,投资者借此可以时常“照照镜子”,进一步看清自己、读懂自己,了解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心理偏差,了解这些心理偏差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助推产生非理性行为。
     若大家能及时识别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或防范(克服),完全有可能化解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心理或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减少由此给投资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
     “投资读心术”系列带大家走进有趣的“投资心理”世界,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自己、读懂自己,理性决策,明白投基。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二)| 大脑喜欢“走捷径”
     1976年3月29日,出自漫画家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之手的著名作品《从第九大道看世界》登上了《纽约客》期刊的封面。画中近处曼哈顿的犄角旮旯清晰可见,繁华尽收眼底,而从第九大道望向远方,越过哈德孙河、从美国东部到西海岸、太平洋、亚洲大陆等等一切事物都渐次变得简略、概括、模糊……
     几十年来,大家对这张画作有众多或深或浅的解读,但读者至少都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一层意思:人们往往更倾向、当然也更易于去熟悉了解眼前和脚下的事物。
     投资决策的误区
     大量的科学研究结论表明,受限于时间、精力或者长期养成的习惯,我们的大脑喜欢“走捷径”——主动降低所获取信息的复杂程度。在决策过程中,常容易被以下两类信息所左右:
     1.最易获得的信息。有时我们做出判断的依据常常只是最容易涌上心头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更容易是近期常能看到、听到的,离自己最近、最易获得的。比如,看到街头铺天盖地的演唱会海报,会有冲动立刻买票去现场听听;又如,淘基选基,有的投资者易被短期业绩十分出彩的基金所吸引,仅因为这些基金最近在朋友圈、短视频中被频繁提起。但是,我们知道,对于基金好不好,能否带来持续稳定良好的长期业绩,才是更重要的评价标准。
     2.最熟悉的信息。我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信息赋予更多偏好。比如,在基金投资旅程中,我们会对曾经参与过、相对更加熟悉、收益体验良好的基金记忆尤新,有时哪怕事隔多时,也可能会将其作为复购首选,而不经意间又可能会忽视再次收集、观察一些关键信息,包括其如今的业绩是否继续良好、投资风格是否已发生变化等;又如,有的投资者会不由自主地被自己更熟悉的同一类资产(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所吸引,但买入一批后即“同涨同跌”,看似把鸡蛋分散配置在了不同篮子里,而篮子都挂一辆自行车上,并无法实现有效的风险分散。
     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些比较容易获得或非常熟悉、容易通过“不假思索的直觉”快速解析、记忆的信息,常会引致认知和行为的偏差。
     逆直觉投资
     远处的山水,往往模糊朦胧,远不如近处的清晰,但只要大方向靠谱、提前布局,时间及火候一到,或能欣赏到大美景致。要获得长期回报,需要时间、耐心和远见,尤其是在比较特殊和关键的时刻,特别需要逆直觉而行。喜欢关注当下、“走捷径”的大脑常会对远处的事物启动“模糊规避”,依照眼前最清晰的信息,凭直觉瞬间生成“省时省力”的决策,但是稍不留神也会让人迷失方向、陷于被动:
     例如,股市火爆时,周围常能听到、看到的信息往往是“股市大涨”、“最近收益不错”,直觉常基于这些信息给出推断:“买入即可赚钱”,市场成交量、基金申购量也随之大增;
     股市低迷期间,萦绕耳边的多是“最近不赚钱”、“近一月战绩不佳”之类的悲观信息,直觉也会“顺势”发出“投资会亏钱”的信号,此时参与投资的意愿也随即跌入“冰点”。
     但其实,往往是在市场参与者少、成交萎靡、异常冷清的时段(如下图中标注红框区间),若能登高远望、逆直觉而动,“买在无人问津处”,此后有更大可能获得更好的收益体验。
     慢思考并举起望远镜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尤其在无比热闹喧嚣亦或恐慌冷清的时候,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平稳心态的方法技巧,启动“逆直觉投资”:
     第一,冷静、慢思考。先自我冷静、让情绪稳下来,思考慢下来。我们可以再翻阅一下经受了时间检验的经典书刊、文章,理一理基本逻辑,查一查原始数据,走出直觉藩篱,更全面地关注一些当期不常听到,甚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数据和观点。这些用来“慢思考”的信息,可能会让你豁然开朗,增强沉着应对风浪的底气和信心。
     第二,举起望远镜。抬起头来,让目光暂时离开手机屏上弹出闪烁的“快讯”、“简报”、“速递”、“热词”,跳出这些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跳出眼前和脚下的这“一亩三分地”,尽可能回顾历史、眺望未来,看看长远的趋势和前景,以期在投资旅程中能沉着冷静,行稳致远。
     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三)| 自信过度也会出偏差?
     人类生物学里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没有生物学上的乐观,人类可能不会繁衍到今天。乐观是印刻于人类基因里的符号,它能赋予我们更强的自信,战胜前进路上的困难。
     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身处市场连续上涨的阶段,乐观的预判能更频繁地收获正面回应,从而越来越有信心,但随之也有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过度乐观、自信心爆满,这种投资心理被称为“过度自信”,而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会对投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有偏差的归因
     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常会有这样一套“自我归因”的路径:如果做对了,就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过硬、远见卓识;如果做错,则归因于外部环境不好、运气不佳。
     有的投资者也常会做出类似过度自信的归因,这种现象在牛市中尤为常见。
     例如,一些投资者会把在市场普涨行情中收获的回报,只归因于自己对市场走势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高的信息研究解析水平,认为自己具备超群的择时、选股、选基实力,从而产生一种自信满满的“幻觉”,且这种心态还会随着市场走高、在周围的夸赞声中不断被强化,形成“正反馈”。
     这种有偏差的归因,往往高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容易导致行为偏差,积聚潜在风险。
     过度自信带来的潜在风险
     根据日常观察,在基金投资领域,因过度自信导致行为偏差,其潜在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在产品选择上,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倾向于多买高风险产品,甚至远远超出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二是在投资策略上,过度自信所滋生的浮躁情绪,会导致持仓的心态不稳,总觉得自己拥有很强的择时能力,可经常通过高抛低吸拿到更高的收益,尤其是在一两次准确择时获利后,可能会因更加“自信”而陷入频繁交易、过度交易、甚至冒险交易的误区;
     三是在组合构建上,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倾向于集中持有某一类资产,使组合分散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弱。
     在“阳光灿烂”的市场环境中,这些潜在风险往往会被忽视,而一旦风向转变,大潮退去,可能会打乱投资节奏,导致投资亏损。
     如何调整过度自信的投资心理?
     清醒、理性、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真实能力水平,控制住情绪,是调整过度自信的关键。具体该怎么做,分享四个小贴士:
     1. 定期复盘,时常自省。经常抱着“怀疑”“自省”的心态,复盘回顾那些让自己赚到钱的投资经历,客观看看当初的决策逻辑是否仍然成立,看看收益是源自更全面的认知还是更深入的研究,或是仅凭一时的运气;客观区分赚到的钱哪部分是市场大趋势赋予的,哪部分是凭自身能力拿到的超额回报。
     2. 坚持学习,认清自身局限。我们常说:“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能认清自己的不足”, 坚持不懈学习投资知识、积累投资经验,有助于我们不断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能力,避免轻易走进过度自信的迷局。
     3. 筛选过滤,避免信息过载。近年来,信息传播越来越迅捷,未经过滤的信息数量大、来源广、更容易获取,过度自信的心理会让人更愿意收集、相信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产生 “我已知道很多”、“这些信息都支持自己观点”的错觉,而做出糟糕的投资决定。理性投资之道,需要我们提升对海量信息辨别、筛选、解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慎重进行判断决策。
     4. 纪律投资,减少随心所欲。投资者可以通过定期定额投资、实施相对稳定的大类资产配置并定期再平衡等方法,进行长期纪律性投资;有经验的投资者还可通过设定一些市场信号触发点、严格执行既定策略,有序开展战术资产配置,尽量化解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对投资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四)| 莫让“锚定”影响了投资判断
     618、双11大促,我们购物车里的待购产品可能会被购物平台插上密密麻麻的标签,例如,“比加入时降15.5元”、“参加满300减50”等等,我们或许从中立刻能感受到“买到即赚到”的欣喜,这些标签也彷佛在催促着我们:“不要犹豫、赶紧一键买入吧!”。
     仔细想来,这份欣喜的源头也很简单,就是更高的“原价”。在我们头脑里已形成固有印象的“原价”将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那里,导致在做决策时会被其左右。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类似的“锚”在投资领域也挺常见,可能会支配你的情绪,干扰理性判断,在不经意间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偏差。
     被“锚定”的初始值
     在股市上,比较常见的“锚点”是投资者在心中设定的某个初始值。例如,当大盘从2700点涨到3000点时,有投资者心中会不由自主地感觉3000点“太贵了”,应该减仓;但是当大盘从3300点跌到3000点时,人们可能又反而会感觉3000点“便宜了”,应该加仓。
     理性分析,无论怎么来来回回,3000点其实还是那个3000点,为何一时感觉“太贵”、一时又觉得“便宜”呢?只是因为投资者心理“锚定”的初始点位发生了变化(从2700点变成了3300点),从而产生了错觉,依此进行投资决策,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喜忧分界”的“1元净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和他的研究搭档特沃斯基经过大量研究认为:人们对同样数量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喜悦的2-2.5倍。在基金投资领域,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促使 “1元”或“盈亏分界点”(买入成本)的单位净值,成为了常见的心理“锚点”。
     例如,投资者以1元的单位净值认购的一只基金,如果其后净值在0.99-1.01元之间波动,但因净值为0.99元时是“浮亏”,1.01元时是“浮盈”,持有人的“幸福感”会大有不同,这样以1元净值为“喜忧分界”的“锚点”就会随之形成。
     特别当一只持续浮亏的基金,净值上涨,越过被“锚定”的那个“盈亏分界点”(买入成本,比如单位净值1元),“露出水面、开始赚钱”之后,投资者更容易产生“赶紧落袋为安”的心理,这样可能导致过快兑现了收益,而错过其后的涨幅;相反,如果基金净值一直在“水下”,还没赚钱,则常会出现投资者将资金沉淀于长期业绩不佳基金的情况,最终在这只基金上还是没赚到钱,也可能错过了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
     淡化心理暗示并回归基本面
     以上的例子,许多投资者都有亲身经历,从中不难看出,“锚定”心理一般源自对某个数字、条件、情形产生的心理暗示,使它们成为了做判断的基准,最终可能引致做出错误的决策。淡化并纠正这种心理暗示,才能避免被“锚点” 影响了投资判断、打乱投资节奏:
     1. 设立对第一反应的“预警复核机制”。心理暗示往往会在无意间对决策产生影响,大脑凭借“第一反应”给出投资决策后,我们可以主动马上“预警”,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复核为什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依据到底是什么。这时,哪些是仅凭心理暗示(如“大盘3000点到了”、“净值到1块钱了”)做出的决策就会相对清晰,非理性的“锚点”才有望松动和化解,从而提高决策的胜率。
     2. 客观分析,回归基本面。扩大信息来源,更多挖掘“底层逻辑”,在基本面里找答案。类似点位、净值这样的信息,是浮于表面、简单易得的,所以也更容易被塑造成心理“锚点”。要摆脱“锚点”的束缚,还是要沉下心来,独立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全面、有深度地从经济、市场、公司、基金产品的基本面里找答案,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决策。
     3. 定期复盘。定期把历史上做出的投资决策调出来看一看,无论结果是盈是亏,都对当时做决策依据做次复盘,排一排哪些是基于对客观信息的解析、哪些可能已受到了心理因素的牵绊,看看自己是否已在不知不觉中设定了某些“锚点”且被其左右。这时,我们就需要在主动“起锚”之后再启航,有助于在投资航线上走得更加理性、客观、轻松、从容。
     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五)| 别因“处置效应”过早拔掉鲜花
     一些投资者总是习惯性地卖出股价上涨的股票,却死抱住股价下跌的股票,就如同“拔掉鲜花却浇灌野草”一样。
     ——彼得·林奇
     小李最近要用钱,需要赎回些基金,目前他手上拿了两只基金,都是首发时候买的,A基金一直走得不错,净值都涨到1块3了,B基金业绩长期不咋地,净值都快跌到8毛5了。应该赎回哪一只呢?
     基金投资旅程中,我们也像小李一样,常要去做这样的选择题,而不少人或许会优先选择赎回业绩好的A基金,理由也很简单直接:“因为A基金赚钱了!”。
     但是,当这样的选择题多做几次之后,会发现账户里“赚钱的”基金基本不见踪影,留下的大部分都是依然浮亏的基金。
     这种所谓“出盈保亏”,即赎回浮盈的资产,持有浮亏的资产的投资现象,就是基金投资中常见的“处置效应”。
     不明智的“处置效应”
     研究证明,“出盈保亏”并不是一个明智的投资决策,而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认知和行为偏差。
     处置效应会导致投资者对于长期浮亏、表现不佳的基金,先是后悔买入,之后不闻不问、束之高阁,被动形成“长期投资”和“长期持有”;另一方面,那些长期表现较好,给自己赚到钱的基金,却总被惦记着要早早赎回,持有时间反而并不长。
     这种做法易导致在账户里滞留一批绩差基金,从而偏离既定的投资计划和目标,并损失掉可能获取的收益。
     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
     与投资者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产生“出盈保亏”的心理误区主要有两个源头:
     一是兑现盈利时情绪上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兑现盈利会让人感到自豪、愉悦,尤其是在浮盈不少而市场又有风吹草动时,为保住“胜利果实”,避免因“坐过山车”而懊悔,投资者常会首选将盈利的基金“落袋为安”。
     二是错误认为基金“跌多了一定会反弹”。有投资者认为,基金的净值犹如弹簧,跌多了、“压紧了”,自然就会“弹”回来,因而将浮亏的基金压在“箱底”,不盈利就不赎回。
     避免过早拔掉鲜花
     “处置效应”会捆住基金投资的手脚,降低投资组合质量,影响长期投资回报。想要克服“处置效应”,需要厘清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因基金长期绩效不佳、净值浮亏而被动形成“长期持有”,并不是良性、有效的“长期持有”。提倡长期持有的基金,是长期绩效优良的基金,投资者只因浮亏而长期留下绩效不佳的基金,最后可能基金还是长期不赚钱或需要熬很久才能“浮出水面”,不仅折损了资金的时间成本,也可能错失其他更好的投资标的和投资机会。
     第二,所谓基金“跌久必涨”是错误认知,更不应简单以盈亏与否,作为基金去留的唯一标准。在股票市场,如果股价跌多了,而上市公司基本面确实没有变化,等待市场情绪稳定后,股价往往会逐步修复回归,靠拢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基金净值不能与之做简单类比,并没有“超跌修复”一说。
     以主动型基金为例,如果基金经理综合能力不济,业绩有可能陷于长期低迷,净值未来也并不是一定能“弹”回来。对于处于浮亏状态的基金,除可能是因买入时点偏高外,还要客观做细归因分析:有的基金仅是随市场大势走低,但基本面没问题,能稳定获得超额收益,就可考虑坚持持有,耐心等待市场转暖;而有的基金不仅随大势走低,还长期跑输业绩基准,同类业绩排名也长期靠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宜过多期待基金业绩会出现所谓“反弹”了。
     另外,在考虑基金去留时,不应以当前盈亏作为唯一标准,应当综合考虑基金长期业绩表现、当初买入基金的投资逻辑是否发生变化、基金是否与自己现在的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等因素。
     第三,控制住情绪、专注于长期目标,不被“处置效应”束缚。“处置效应”能发挥作用,同投资者的自豪、兴奋、懊悔、想赢恐输的短期情绪波动也有直接关联。从实践经验来看,如果更多专注于长期投资目标,而不是徘徊于短期的得失,有助于投资者能平稳情绪、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持仓,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总而言之,避免过快“拔掉鲜花”、兑现收益,避免过久持有绩差基金,挣脱“处置效应”的心理束缚,投资者可以:
     控制情绪,着眼长远,客观理性,对于适合长期投资的优质产品,有浮盈了,则应对其多加一份坚持持有的信心和恒心,而不是优先选择赎回离场。
     发现基金出现长期业绩一直有问题、买入时的投资逻辑已发生变化等情况,综合考虑后需要调整的,即使依然浮亏,也可考虑修正组合配置方案。
     这样可减少因优质基金被过早止盈,而留存组合未能合理优化、质量降低,对投资收益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六)| 规避“羊群效应”,我该怎么办?
     “凑热闹”、“随大流”,常会让一些社牛们乐在其中:“那里有那么多人,肯定有什么好事儿,打卡怎能少了我?”
     但是,在投资领域,从众、模仿、“扎堆”的心理往往会导致盲目跟风,不经慎重思考,看到别人都在买入就也跟着买入,都在卖出就跟着卖出,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就需要多留神了。跟进拥挤的交易,结果如何?
     市场有冷暖、有周期,股市喧闹火爆的时候,有的投资者看到大伙儿纷纷入市,也难免“心痒痒”,深怕自己走晚一步,错过一大笔收益,但此时却容易忽略对跟进买入的合理性进行冷静分析。
     回头来看,透过近二十年的数据可以发现(见下图):当新增开户数“脉冲式”攀高的时段,与股指快速上行并出现阶段性最高点的时段高度吻合(如2008年、2015年)。
     热情高涨“随大流”入市的投资者,在接踵而至的市场调整期,很可能被套;另一方面,情绪低迷、新增开户数进入“冰点”的时段,市场也往往处于相对底部区域,这时入市,后期的收益空间会相对更高。
     在结构性行情中,羊群效应催生交易拥挤、导致投资损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以今年上半年涨幅靠前的TMT板块为例,中证TMT指数成份股汇集了TMT产业中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100只公司股票,这些成份股的成交额在全部A股的成交占比明显走高、达到阶段性峰值前后,TMT指数常常也会步入阶段性高位,此时若投资者跟随热点、从众参与,被套住的可能性也会较高。
     2016年初以来,截至今年4月末,TMT指数成份股的日均A股成交占比为8.65%,而今年3月末-4初,该数值一度逼近20%;此后从4月10日起,TMT指数出现了最高超过17%的下跌(见下图)。
     避免从众跟风,常常知易行难,我该怎么办?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是巴菲特被引用最多的名言之一,所要讲得道理也很简单:避免被羊群效应裹挟,开展逆向投资。
     落到投资实践上,“拒绝跟风”常常知易行难,从众、羊群效应造成投资损失,常常压着相同的韵脚反复重演。
     身处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难免受到外部信息、大众情绪的感染,要避免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从众跟风,可以试试以下几个小方法:
     第一,少听“消息”、多看数据。数据虽冰冷但更客观,可以更多通过理性观察分析有代表性的数据,度量感知市场的高低冷暖,如开户数、成交量、拥挤度、估值水平、资金流向、场内基金折溢价、新发基金规模等,都是可参考的量化指标,从而尽量避免被极度亢奋或萎靡的市场情绪左右。
     第二,深呼吸,管住手。当受到各种外部“信息”感染、扰动,心情激动,直觉不断鼓动你应该立刻“出手”时,不妨先尝试深呼吸、平稳情绪、管住手,打开台灯、拿起笔、冷静分析,避免一时冲动,“买在高点、卖在低点”,追悔莫及。
     第三,坚持价值投资,开展逆向投资。努力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如相信在股票市场,价格无论跑多远、偏多久,若上市公司基本面确实没有变化,等待市场情绪稳定后,往往会向投资标的内在价值回归。在此基础上,屏蔽干扰、独立思考、逆向投资,“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
     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七)| 如何克服禀赋效应?
     所谓“禀赋”是指一个人拥有的智力、体魄等素质、天赋,在广义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已经拥有的东西(物品、资源、财富等)”。
     在投资领域,禀赋效应是指当投资者持有了某一投资标的后,可能将主观情感带入,对该标的的主观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以致无法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俗话说的“自己的筐里没烂桃”、“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就是这种禀赋效应。如果这时又同其他因素(如浮亏)交织在一起,情况可能变得更加复杂,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加明显。
     比如,投基养基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境:
     我有一只基金,养了很多年,在同类产品中绩效并不理想,理财经理建议我做做同类替换,但我总感觉“舍不得”。
     拿的基金过多了,感觉有的产品不咋的,想精简几只,但打开明细,左看右看,就是下不去手。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我们就要注意是不是“禀赋效应”在起作用了。“禀赋效应”是一种投资心理偏差,可能会干扰我们做出理性正确的投资决策。
     禀赋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负面影响
     禀赋效应产生和强化的原因、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多,以下两点比较常见:
     一是因熟悉偏好产生的路径依赖。
     人通常会更偏好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事物,对已经“真金白银”持有的基金,熟悉程度自然会高于其他基金,这时即便这只基金长期表现不好,综合考虑后准备调整“脱手”时,可能会产生“舍不得”的心理,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在市场下跌,想补补仓、摊低成本时,也可能会由于熟悉偏好,依赖之前已做出的投资决策,只盯住已持有的基金加仓补仓,而忽视了基金本身是否优质和适合自己。
     二是因损失厌恶强化的自我安慰。
     对不少人来说,亏损带来的痛苦,可能远大于同等幅度的盈利带来的喜悦;卖出基金之后,随后净值开始上涨,错过收益,也常会让人难以释怀。这样的心理会在无形之中强化禀赋效应,导致我们去主观美化所持的基金。
     为了避免兑现亏损或卖掉后万一“踏空”,即便基金长期业绩不佳,持有人也可能会主动寻求自我安慰,在“再等等”、“捂一捂”、“说不定还不错”、“说不定会好起来”的心态中,不自觉地开启“选择性倾听”,主动排斥关于这只基金的负面评价,非理性地长期固守,最后可能会错过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
     禀赋效应会阻碍我们对持有的基金形成客观正确的认知,难以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特别是在不小心出现失误时,更正不到位,纠错不及时,既定投资策略也无法完整落地,时间一长,投资组合的质量就可能会出问题。
     克服禀赋效应,我该怎么办?
     要克服禀赋效应,可尝试走以下三步:
     第一步,做好情绪管理。控制自我情绪,最好先尽量从基金浮盈或浮亏带来的正面或负面情绪中平静下来,减少情感因素对分析判断产生的影响,这是克服禀赋效应的第一步。
     第二步,站到“局外”思考,从旁观者视角,正反两面全面分析基金的优缺点。与其赋予基金过多出于情感和偏好的倾向性认知,不如尝试“跳出来”看问题。假设自己暂不持有这只基金,而仅是旁观者和第三方诊断者,用数据说话,多角度分析基金的优缺点,多听取与现有认知不一致的观点,不夸大优点,不漠视缺点,努力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
     第三步,知行合一,果断行事,及时纠偏。通过理性客观分析得出结论后,若确定此前判断有误,持有的基金并不适合继续持有,或者还有其他更好的同类产品可做替换,不妨知行合一,果断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因患得患失,最终安于现状,错过较好的组合调整时机。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八)| 看清隐藏于心中的“小格子”
     公司的跑团萌新小李看中了一款跑鞋,网店A报“一口价500元包邮”,网店B报价495元+5元邮费。小李毫不犹豫首选网店A下单。
     为什么同样都是500元,邮费看上去也不贵,在网店A“拔草”体验感受更好、更吸引人?这是因为“心理账户”在发挥作用了。
     在小李的心中,跑鞋和邮费被分别装入了两个不同的账户。小李愿意为跑鞋花钱,但如果还要从另一个心理账户再支付一次运费,心中会感觉似乎“多付一笔钱”、“不划算”。这样,虽然总价一样,“一口价包邮”就会让人感觉卖家“更友好”、“更有诚意”。
     心理账户会影响你的行为和决策
     心理账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或许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开立了这类账户,可能许多人还没有感知到它的存在,但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经济学家认为,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不同时期、不同来源以及不同金额的收入,分割放入心中的“小格子”里,打上不同的标签、赋予不同的使用倾向。
     例如,买福利彩票中了一个50元的“安慰奖”,人们可能会倾向立刻花掉,而帮人辛苦送货赚了50元的跑腿费却舍不得花,倾向赶紧存起来等等。
     但其实,不论是中奖得的、还是送货得的,50元就是50元,在考虑怎么运用时应该一视同仁,一起做整体思考,这样或许才是更加理性的。
     心理账户可能导致非理性的基金投资决策行为
     在投资实践中,人们也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只依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权衡取舍,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比如,有的投资者在买入股基、债基等不同类型基金时,就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放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当“存”股基的心理账户整体业绩不佳时,只盯着如何在股基里做调整,却不考虑另一个心理账户里的债基是不是会有机会,是不是可适当优化自己的大类配置结构;而当“存”债基的心理账户走势疲软时,也只紧盯这“一亩三分地”、整天琢磨着要不要赶紧清仓,殊不知放眼整个股债组合,这些债基可能正肩负着降低组合整体波动、控制投资风险的重要使命。
     这样,因为不同心理账户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投资决策过于简单化、分散化、片面化,只聚焦于“打小算盘”, 过于关注每一笔投资或每一类资产的涨跌,而忽视“算大账”从基金组合、资产配置全局审视自己的基金配置。
     不妨打开格局“拆围墙”
     了解了心理账户的小秘密,我们该如何更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呢?
     在基金投资领域,要克服心理账户的影响,关键是要主动拆“围墙”、将基金“放在一起”思考:
     尽可能站在高处看全局,做通盘观察、整体规划,站在组合管理而不只是选择某一两只基金的角度做打算。尤其是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基金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看能否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有效开展组合投资、组合配置,以更好地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变化多样的理财需求。
     努力拆掉横亘于心理账户之间的围墙,打开格局,放眼长远,不拘泥于某一只、某一类基金的得失,这样有助于我们的持基心态更理性、组合配置更稳健。
     心理账户是隐藏于我们潜意识中的一个个“小格子”,它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投资行为,影响我们从全局视角做好资产配置。认清它的存在,克服它的干扰,对我们开展科学理性的决策会有一定帮助。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九)| 莫凭“小数”做决策
     抛硬币、猜正反,如果前几次连续抛出正面,下一次会投出什么结果?
     有人认为,因为前面已连续抛出多次正面,下一次会“反转”,会投出反面;也有人认为,“趋势”形成了,下一次还会投出正面。
     其实,从统计概率看,下一次投出正面或反面的概率是一样的——都是50%。出现上述认知偏差的起因,可能是走进了“小数定律”的心理误区。
     大数定律与小数定律
     “大数定律”,简单而言,说的是当一件事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发生的频率就会无限接近于该事件发生概率的期望值。
     还是可参考上述抛硬币的例子,当重复次数足够多时,某几次连续抛出某一面的情况就成为“浮云”,最终抛出正或反面的概率都会无限趋近于50%——理论上精准的分布概率。将大数定律应用于金融投资领域,使用足够多的样本开展研究,摸清出现不同结果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做出更理性、胜率更高的投资判断。
     与大数定律相对应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小数定律。大数定律用的是大样本,反过来,小数定律就是用小样本得出结果。但是,当一件事重复的次数较少(样本量小)时,一些极端的情况(如硬币连续很多次抛出正面)也可能出现,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和它的实际概率分布相差很大。例如,从“大数”来看,近100年的气象数据显示,某地8月有近1/3的时间下雨;但如果从“小数”来看,就可能会因“去年8月天天下雨”草率得出“今年8月也会天天下雨”判断。显然,凭小样本做出的判断,很容易出问题。
     小数定律是一种认知心理偏差。在金融投资领域,投资者要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做决策,如果不由自主地被某些具有随机性的“小数”带偏,认为某些异常结果会常态化地连续出现,就会走入以偏概全、过度放大某些典型事件的误区,从而可能导致判断失准。
     例如,某只股票过去一段时间表现很不错,有的投资者就认为未来一定也能表现很好,但实际上,依据股票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小样本)来预测未来股价是危险的,拉长时间线来看,如果股价过度偏离其内在价值,向其价值中枢回归是大概率事件;又如,有投资者看到某基金展示的过去一年业绩非常优异(小样本),就一味追捧、跟风购买,但历史上更多数据可以验证:上年业绩优异与来年业绩是否继续领先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来年出现业绩不佳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结果很可能是“别人都赚钱的基金,我一买就亏了”。
     克服“小数定律”认知偏差 尽量提高决策胜率
     误入“小数定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定势思维(仅凭经验做决策,认为过去发生了什么,未来一定能继续发生)、表象思维(对表面上更吸引眼球的少数信息会倾注更高的热情,疏漏其他关键信息)等,都可能使人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和错觉。
     在基金投资领域,避免被“小数定律”带入思维陷阱,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变看“小数”为看“大数”,用整体的相对确定性来抵御可能遇到的局部随机性。
     第一,多从几个角度看基金。例如,看基金绩效,可从1年、3年、5年等多个不同的时间长度看一看,还可以分析分析在牛市、熊市、震荡市等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还可以再多看看持有风险大不大,而不能仅凭类似“去年收益率很高”这类吸引人但少数的信息做决策。
     第二,冷静下来,多想一层。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信息时,不要被直觉“迷惑”,马上做出投资决策,多给大脑一些时间,多问一句“为什么”,进一步判断一下,这是“灵光一现”的事情,还是能基本符合一般规律,之后再做决策。虽然投资决策无法保证100%永远正确,我们需要做好的则是,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被“小数”先入为主地牵引,在类似守株待兔的小概率事件上,奢望取得出人意料的收获。
     第三,检查和请教。检查思考自己的决策过程,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请教专家或身边有经验的投资者,及时发现是否错过了一些影响决策的关键信息,尽早纠偏补漏,提高投资胜率。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十)| 如何理性认识“沉没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对我们的投资决策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做可以更加理性,我们一起聊一聊。
     “舍不得”的心理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沉没成本”的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指的是如时间、精力、金钱等那些已经发生、无法再收回的付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对沉没成本耿耿于怀,被其牵着鼻子走,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比如:
     去看电影,发现故事情节非常无趣,但想到已花钱买了票,硬着头皮也要撑到谢幕;听了几节网课,发现讲得差,但因已经充值,不续费听完又感觉可惜,于是自我安慰“后面可能会讲好”,咬牙续费。
     在投资领域,感觉“舍不得”、“有点可惜”的心理也常会干扰判断,导致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例如,前期又是查阅资料,又是熬夜分析,重仓投资了一两只基金,但业绩长期欠佳,且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也曾考虑过及时调整,但因心疼那些沉没成本,“出盈保亏”的心理也随之强化,想着“既然已付出那么多了,再坚持坚持或许会涨回来”,最终可能一直被套,未能实现扭亏为盈。
     “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
     面对沉没成本的牵绊,采用“鸵鸟战术”,把头埋在沙里,不愿面对,躺平逃避,并不是正确的方法,随之而来的结果有可能更糟糕。
     当然,沉没成本对决策的影响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斯蒂格利茨教授对此开出的药方是:“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
     具体到投资实践中该怎么做呢?需要智慧勇气并调整好心态:一是再做些功课,完善认知;二是该放手时理性放手。
     再做些“功课”,完善认知,慎重评估。“理性的忽略”并不意味着草率行事,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做出决定前,可再多收集些信息、多做做“功课”,补充完善认知。如果最终判断对已付出的成本、既成事实,无法再通过新的决策改变,可以考虑及时调整。比如,对于绩效长期不佳的基金,曾只因“还亏钱”或前期有大量时间精力投入而舍不得放手,可以花时间再慎重评估一下,找专家请教请教,如果判断大概率无法扭转局面,可考虑做同类转换或者赎回优化配置结构。
     调整好心态,该放手时理性放手。投资考验的不仅是认知,也是心态。面对沉没成本,在慎重评估得出结论后,需及时调整好情绪心态,理性、客观、果断地做出决策,摆脱沉没成本的束缚和拖累,轻装前行,或许东边不亮西边亮,有希望获得更好的收益前景和投资体验。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十一)| 保持清醒!避免走进“控制错觉”的误区
     心理学家曾经在彩民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买彩票时,一组号码是“机选”的,一组是“自选”的,多数彩民会觉得“自选”的号码中奖机会更大。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控制错觉”,在投资领域也常会遇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投资实践中,一些久经沙场的老股民、老基民,几轮牛熊下来,积累了不少经验,见惯了大风大浪,可能会产生一种这样的心态:认为自己已熟知各种分析方法、投资策略,对市场的认知越来越深,对投资结果的掌控力越来越强,这样就可放开手脚、多担风险,加快赚钱速度。如果有这种想法,就需要警觉,是不是不小心走进了“控制错觉”的误区。
     控制错觉是如何产生的?
     “控制错觉”是指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影响力、以及对发展结果的掌控力,而低估不可控制因素所发挥的作用。
     “控制错觉”还会被一些因素强化,比如,相对于他人的推荐建议,人们会对自主选择的东西赋予更高信任度;又如当对被分配的任务有所了解时,就立刻确信自己有绝对的力量能控制任务完成的效果等。
     在投资领域,“控制错觉”可能常会出现在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身上。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有经验的投资者往往参与感更强,会更积极地开展标的研究,主动收集大量信息,并更倾向自主做选择、做判断,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已足够多、研究的足够深,能掌控投资过程和结果,尤其是在刚成功完成一次投资决策后,这种心理还会被明显强化。
     “控制错觉”可能会推动投资者做出超出自身“能力圈”的投资行为,或做出超出自身可承受风险的投资决策,比如盲目加杠杆、投资自己并不了解的标的、快进快出高频择时等。结果可能会使投资者在风险靠近时未能察觉,导致投资损失。
     敬畏市场 保持清醒 客观认识自己
     如何远离“控制错觉”的误区,根据经验,分享以下几个小贴士:
     第一,摆正心态,敬畏市场。证券市场定价过程非常复杂,背后是无数因素集成生成的结果。哪怕是资深的专业投资者,想要精准把握市场律动、预判市场走势,尤其是中短期走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对市场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不会高估自己的“控制力”。
     第二,保持清醒,勿漠视风险。“控制错觉”最危险后果之一就是漠视潜在风险,认为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可以“一切尽在掌握”。所以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决策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误判,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如何?自己能否承受这么大的损失?会不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有没有可以控制或降低风险的方法?清醒冷静地回答好这几个问题,对摆脱“控制错觉”的干扰会很有帮助。
     第三,有取有舍,做“能力圈”内的事。积极拓展认知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每个人的时间精力、认知广度深度都是有限的。客观认识自己,分清楚哪些领域是自己真正懂的、熟悉的,哪些只是一知半解或完全不懂的,坚持做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事,“知己知彼”做投资,这样有助于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扩大赢面,提高胜率。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注:除标注外,数据及图表来源:易方达投资者教育基地
     来源:易方达投教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不代表本刊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股民:心情如同坐上过山车高清手机在线观看相关资讯
相关推荐
  • 电视剧《广州南沙全面放开住房限购》全集
    电视剧《广州南沙全面放开住房限购》全集
    高清HD中字
  • 马龙首轮对阵皮切福德在线播放高清版
    马龙首轮对阵皮切福德在线播放高清版
    高清HD中字
  • 山西大同降大雪 游客“白了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山西大同降大雪 游客“白了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高清HD中字
  • 扎卡:人人都清楚我们能踢更好全集免费完整版
    扎卡:人人都清楚我们能踢更好全集免费完整版
    高清HD中字
  • 多家银行跟进发布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免费高清播放
    多家银行跟进发布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免费高清播放
    高清HD中字
  • 油罐车坠崖致2死 目击者发声电影未删减版
    油罐车坠崖致2死 目击者发声电影未删减版
    高清HD中字
  • 王毅布林肯为何一年见四次西瓜免费播放
    王毅布林肯为何一年见四次西瓜免费播放
    高清HD中字
  • 20名缅北电诈头目骨干被押解回国电视剧百度网盘
    20名缅北电诈头目骨干被押解回国电视剧百度网盘
    高清HD中字
  • 上交所“加时”5分钟影响哪些人群?免费在线观看高清版
    上交所“加时”5分钟影响哪些人群?免费在线观看高清版
    高清HD中字
  • 俄军动用多管火箭炮打击乌军全集免费在线观看
    俄军动用多管火箭炮打击乌军全集免费在线观看
    高清HD中字
  • 电视剧《医院回应办篝火晚会被指祭祀》全集完整版
    电视剧《医院回应办篝火晚会被指祭祀》全集完整版
    高清HD中字
  • 《买到假爱马仕因没开箱视频遭拒退》手机在线高清观看
    《买到假爱马仕因没开箱视频遭拒退》手机在线高清观看
    高清HD中字
相关视频
电视剧《广州南沙全面放开住房限购》全集
电视剧《广州南沙全面
马龙首轮对阵皮切福德在线播放高清版
马龙首轮对阵皮切福德
山西大同降大雪 游客“白了头”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山西大同降大雪 游客
多家银行跟进发布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免费高清播放
多家银行跟进发布调降
查看更多
为你推荐
跨时空通信韩国电视剧
跨时空通信
闹鬼季节
闹鬼季节
德云社张九南高九成相声专场广州站2024
德云社张九
丽莎灵异实录
丽莎灵异实
上心
上心
高处营救
高处营救
豺狼的日子
豺狼的日子
山海伏魔录
山海伏魔录
林海雪原2017[电影解说]
林海雪原2
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被按摩的人妻中 暖暖爱免费观看高 儿媳的爱 成全影视大全在线 成全影视大全在线 樱花动漫官方入门 最好看免费观看高 无人区电影高清免 青柠影院观看免费 隐秘的交换 最好看的日本电影 8848高清电影 红桃免费观看电视 给我免费观看片在 噼里啪啦完整版高 水牛影院少女免费 单身妈妈韩剧电视 电影天堂 甜蜜惩罚 神马影院网址 电影 免费观看电视在线 中国免费看的片 345影院
更多
网址导航
网站地图

k8影视:k8影视欧洲影院每日实时更新,私人影院大全,法版高压监狱1时43分,凡人歌/妈妈的朋友6/我的漂亮的瘦子5美国,法版高压监狱带来最丰富影视欧洲影院,迎风的青春电视剧免费观看和《朋友的未婚妻》中字完整版高清在线免费观看126影院:私人影院大全-欧洲影院k8影视

RSS订阅  百度蜘蛛  谷歌地图  神马爬虫  搜狗蜘蛛  奇虎地图  必应爬虫